为探寻深埋于岁月中的历史印记,传承淌在血脉里的文化精神,7月5日清晨,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刻碑寻踪实践队”的五名志愿者,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热忱,踏上了为期两周的暑期“三下乡”征程。他们的足迹将遍布耀州区博物馆、药王山石刻艺术博物园、铜川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在斑驳的石刻与泛黄的史料间往返,于历史的褶皱里打捞文化脉络,在实践的土壤中播撒精神火种。




踏入耀州区博物馆,古朴的氛围瞬间将所有人包围,举着队旗的他们,成为馆内灵动的青春注脚。在陈列着古老石碑的展室,志愿者们迎来了一场与历史深度对话的契机。老师站在石碑旁,化身为历史的“翻译官”,从石碑的材质溯源,到碑文撰写的时代背景,再到刻工的技艺特色,抽丝剥茧般讲解。所有人围站四周,目光紧锁碑面,听老师解读文字含义,探寻碑刻背后的故事:或是某次重要的历史事件记载,或是古人对道德文章的追思,亦或是地方风俗的生动呈现 。知识如春雨滋润心田,他们一边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与文化传承的坚韧,一边思索如何让这些碑刻承载的历史,跨越岁月,走进更多人生活,让古老文化在当代焕新。


走进药王山石刻艺术博物园,阳光透过古柏枝叶洒下斑驳光影,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立刻融入这片沉静的文化场域,主动与当地居民交流,静静聆听岁月沉淀的故事。手中资料与民间记忆相互交织,合力挖掘石刻背后的文化内涵 。面对那些饱经沧桑的石碑,他们或俯身观察纹饰的流转,或轻抚碑体感受雕刻的力度,从线条的刚柔并济中揣摩古代工匠的技法,从题材的选取中解读先人的生活智慧与精神信仰,努力让这些沉睡了千百年的石刻,在他们的探寻中“开口”讲述往昔的繁华与厚重。




在铜川博物馆,所有人驻足良久。这里展示的不仅有古代碑刻中关于当地先民垦荒拓土、兴修水利的记载,还有近代铜川人开发矿业、建设家园的史料。那时的人们面对贫瘠的土地,用锄头与汗水写下了开拓的篇章;而玻璃柜里的老矿灯、旧镐头,则见证了上世纪铜川矿工们在黑暗中掘进、为国家输送能源的奋斗历程。从碑刻上的凿痕到矿井里的灯火,从古代先民改造自然的智慧到现代建设者改天换地的豪情,志愿者们读懂了“开拓”二字在铜川大地上的传承。那是面对困境时的勇气,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执着,更是一代代人接力奋斗的精神底色。这种精神,与碑刻中记载的坚韧品格一脉相承,也让他们明白,当代青年的“开拓”,就是要在传承中创新,让古老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此次“三下乡”之旅,“刻碑寻踪实践队”的志愿者们以青春的脚步丈量这片承载着历史与精神的土地,在老师的讲解中触摸往昔,在石刻的纹理中读懂匠心,在开拓的印记中汲取力量。他们不仅挖掘出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更将精神火种播撒在彼此心间。实践中习得的知识与青年应有的担当在此刻交融,让这场“三下乡”成为连接历史纵深、当下实践与未来使命的纽带。未来,“刻碑寻踪实践队”的志愿者们将以更坚定的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传承与创新篇章,让流淌千年的文化与历久弥新的精神,在青春的接力中永续传承、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