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红韵遗光·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踏上前往延安市延长县胡家村的旅程,在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与民俗文化的土地上,开展了一场以“寻访手艺人、传承剪纸艺”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用指尖技艺连接起非遗传承与乡村温情。

抵达胡家村后,实践队首先走访了当地的剪纸手艺人。在老手艺人的家中,泛黄的剪纸作品、磨得光滑的剪刀,无不诉说着这项技艺的岁月沉淀。手艺人向队员们详细讲解了陕北剪纸的历史渊源、题材特点和剪刻技巧,从吉祥图案的寓意到生活场景的再现,每一张剪纸都藏着乡村的故事与智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随后的体验环节中,实践队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共同拿起剪刀创作。孩子们好奇地模仿着手艺人的手法,在红纸上剪出稚嫩却充满童趣的图案;老人则熟练地勾勒出传统纹样,剪刀在指尖翻飞,很快便呈现出栩栩如生的花鸟、生肖。队员们也不甘示弱,在老手艺人的指导下,从简单的窗花到寓意丰收的门帘剪纸,一步步感受着剪纸艺术的魅力。当一幅幅带着温度的作品完成时,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红纸与剪刀的碰撞,成了乡村夏日里最动人的旋律。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实践队队员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近距离接触了非遗剪纸技艺,更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鲜活生命力。未来,队员们将继续记录和传播陕北剪纸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扎根于民间的艺术瑰宝。而胡家村的村民们也笑着说,孩子们在剪纸中找到了乐趣,老手艺有了新传人,这样的活动让乡村更有烟火气了。




活动尾声,张奶奶展示了多幅留存的传统剪纸,其中一幅“二十四节气”长卷尤为夺目,节气特征与民俗场景在红纸上生动呈现。她轻声讲述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从春耕到冬藏,从节庆到日常,让在场师生直观感受到剪纸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实践团成员表示,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参与传承,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从手艺人教团队,到团队教孩子,再到手艺人展示佳作,胡家村的剪纸传承之旅,因不同代际的参与而精彩。这一场剪纸之约,让非遗走出陈列,走进生活,也让青春力量与传统匠心相遇,共同书写剪纸传承的崭新故事,期待未来,这份温暖与热爱,能让更多人看见剪纸艺术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