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三下乡活动之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非遗文化专项实践”我团队走进旬邑县,聚焦当地剪纸非遗文化,实地走访民俗画家,沉浸式学习民俗画家王兴科老师的创作技艺,追溯“剪花娘子”库淑兰老师的剪纸传奇。在红纸翻飞与笔墨勾勒间,队员们不仅读懂了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密码,更以青年视角思考着非遗传承的新可能。在实践中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探寻非遗传承的当代路径。
旬邑县地处渭北高原,深厚的农耕文化与独特的地域风情,孕育出璀璨的民间艺术,剪纸便是其中的瑰宝。旬邑县也是陕西剪纸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当地剪纸以造型夸张、色彩鲜明、题材丰富著称,承载着黄土高原的民俗风情与人文记忆。其中,王兴科先生与库淑兰大师两位传承人的作品更是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旬邑剪纸的代表。


团队抵达后,团队成员首先拜访了当地知名民俗画家,通过座谈交流、观摩画作等形式,了解旬邑剪纸与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然后参观了旬邑县非遗文化展厅,一幅幅色彩鲜明、构图精巧的剪纸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从日常生活场景到民间传说故事,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旬邑人民的生活智慧与精神追求。两位非遗传承人向团队介绍,旬邑剪纸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既用于节日装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也承载着地域文化的记忆,以及剪纸图案中蕴含的吉祥寓意和生活智慧,为团队成员理解剪纸艺术的文化根基提供了生动注脚。


随后,团队重点学习了王兴科先生与库淑兰大师的剪纸技艺。王兴科先生的剪纸作品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擅长以简洁的线条勾勒生活场景,风格质朴明快,善于从农村生活中汲取灵感,其作品《农耕图》生动再现了传统农业生产场景,线条简练却充满力量。他特别提到,旬邑剪纸讲究“阴阳结合”,阳刻线条流畅如行云,阴刻图案饱满似浮雕,“一把剪刀要做到‘稳、准、巧’,下刀前心里得有完整的构图,这是几十年练出来的功夫。团队成员在传承人指导下,尝试临摹其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乡土情怀。

而库淑兰大师作为“剪花娘子”,其剪纸融合了绘画、刺绣等元素,色彩绚丽、图案繁复,被称为“陕西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团队通过观看纪录片、参观其作品真迹,了解到她将生活苦难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力量,其代表作《剪花娘子》系列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体验环节,大家学习了库淑兰大师剪纸中独特的“点染”技法,感受色彩与线条碰撞出的艺术效果。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剪纸从起稿、剪刻到成型的全过程,对两位传承人“以剪为笔、以纸为媒”的匠心精神有了深刻体会。


在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发现旬邑剪纸通过创新焕发了新活力。活动最后,团队与剪纸传承人座谈,探讨非遗传承的现状与未来。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旬邑剪纸的艺术魅力,也理解了非遗传承背后的责任与担当。他们认识到,非遗要融入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是学习者,还以年轻人的方式与非遗“对话”,发现非遗其实就在生活的细节里。
非遗传承不仅是传承人的事,年轻人也能贡献力量。团队计划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整理成图文资料,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旬邑剪纸,助力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