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七月,炽热的阳光铺满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北耕村的土地,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童”行一夏“乡”伴未来——留守儿童暑期托管实践团的身影,穿梭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温情的乡野间。他们带着青春的热忱与担当,奔赴一场关于成长、陪伴与爱的约定,以艺术疗愈为基石,拓展多元实践版图,为留守儿童送去知识滋养、心灵陪伴与成长养分,在基层大地上书写属于青年的担当答卷。

活动启动前,志愿者们进行了周密的“预热模式”准备。他们细致地整理物资,将教学材料按学科和用途分类,从绘画彩笔到科普道具,从手工粘土到急救药品,每一件都标记清晰、摆放规整,确保实践中能快速取用。规划课程时,团队成员围坐研讨,结合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知识需求,反复打磨自然科普的趣味实验、英语启蒙的情景对话、劳动实践的流程设计,甚至精确到每节课的互动环节、提问方式。调试设备时,小到音响的音量、投影的清晰度,大到户外实践的安全装备,都逐一检查、反复测试。从教学材料分类的“锱铢必较”,到活动流程推演的“抽丝剥茧”,这份细致筹备,藏着对留守儿童的珍视——他们深知,乡村孩子的每一次学习机会都弥足珍贵;更彰显团队“把事做细,把爱做实”的决心,要用最扎实的准备,开启这场温暖的成长之旅。

团队的志愿者们化身“自然导师”,带着孩子们走进北耕村的田野、树林。清晨的露水还未消散,他们便领着孩子观察叶片上的露珠滚动,讲解“水的形态变化”;漫步草丛,探寻隐藏其中的昆虫,用放大镜看蚂蚁搬家的秩序、蝴蝶翅膀的纹理,揭秘“生物的生存智慧”。趣味实验更是点燃好奇的“火种”,模拟“雨滴形成”,让孩子见证水汽凝结的奇妙;演示“树叶变色”,用简单试剂展现叶绿素的“魔法消失”。一个个科学谜题在互动中解开,孩子们睁大小眼睛,追着志愿者问“为什么”,把对自然的懵懂好奇,化作主动求知的热情,在心底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期待未来能解开更多自然奥秘。

午后,村里的活动室里,辅导作业的身影成为最温暖的风景。志愿者们像耐心的“知识摆渡人”,面对数学难题,用生活实例拆解公式,让抽象数字变得具体可感;梳理语文知识,从字词含义到文章主旨,带着孩子逐句品读、挖掘深意。针对学习薄弱点,一对一辅导更显温情,帮作文困难的孩子梳理写作思路,教计算总出错的孩子验算方法。看着孩子从抓耳挠腮到露出笑容,解题后的欢呼与拥抱,是知识传递最动人的回响——不仅帮他们夯实数学、语文等学业基础,更重建学习信心,让“我能学会”的信念,在心底悄然生长。英语课堂上,志愿者用趣味互动打破语言壁垒。情景对话环节,模拟“机场问路”“餐厅点餐”,让孩子沉浸式学说英语。


“种下一颗菜苗,收获一份成长”,劳动教育课把“课堂”搬到了北耕村的菜园。志愿者带着孩子除草,教他们辨别杂草与菜苗的区别;播种时,讲解种子间距、深度的学问;浇水环节,强调“适量灌溉”的智慧。从认识锄头、铁锹等农具,到亲历耕耘的日晒汗水,孩子们见证菜苗从入土到萌发的全过程。当看到自己种下的蔬菜冒出新芽,惊喜与自豪写在脸上,“劳动创造美好”的认知,深深扎根心间——这不仅培养动手能力,更让责任意识生长,懂得每一份收获都需付出汗水,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为最生动的成长感悟。


粘土捏塑、折纸艺术、废旧材料改造……手工辅导课成了创意肆意流淌的乐园。志愿者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粘土捏出“家乡的山与河”,把对故土的热爱融入造型;折纸折出“会飞的千纸鹤”,寄托对父母的思念;用饮料瓶、彩纸制作“梦幻城堡”,让平凡材料焕发新生。小手捏出的不仅是造型,更是创造力的绽放——有的孩子把粘土作品编成故事,有的在折纸里藏着“给志愿者哥哥姐姐的感谢”,艺术疗愈从绘画延伸到多元手工,陪伴孩子通过创作抒发内心,让情感与创意,在指尖开出绚烂的花。


实践不止于课堂的知识传递,更要走进孩子内心、融入乡村生活。团队开启“基层调研”之旅,走进北耕村的家庭,叩响一扇扇门,也叩开一个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与家长唠家常时,志愿者们了解到孩子的生活环境,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孩子由祖辈照顾,生活里少了细致的学业辅导;有的家庭经济不宽裕,孩子很少接触课外书籍、兴趣课程。和孩子聊心愿,听到最多的是“想和爸爸妈妈视频”“希望有人教我画画”“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多大”。从家庭环境的质朴描述,到孩子眼神里的渴望,调研收集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一份份“成长需求清单”——这让后续实践,不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精准对接孩子真实需要的“陪伴”,未来的服务,也将因这份倾听,更贴民心、更有温度。


实践团队同步开展红色文化寻访活动,走进关中革命纪念馆、怀德书屋。在关中革命纪念馆,珍贵史料与雕塑静静诉说历史,成员们驻足凝视,回溯关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从马克思主义在关中的传播,到陕西学子响应五四运动的热血,革命先辈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开。在怀德书屋,厚重的历史氛围里,大家触摸历史温度,革命先辈的热血与担当,成为最生动的“思政课”。成员们深感今日幸福来之不易,誓以青春传承红色基因,将爱国情、奋斗志融入实践,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用行动续写青春报国的崭新篇章——这份精神洗礼,也让团队更懂责任与担当,将红色力量融入守护留守儿童的行动中。

这次“三下乡”活动,团队通过多元实践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辅导、兴趣课程和劳动教育,增强学业基础,拓宽成长视野,塑造品格。通过调研确定服务方向,红馆探忆厚植精神根基。孩子们的笑脸是最珍贵的勋章,见证着付出的意义。
未来,团队将深化实践模式,推出“四季观察计划”,让孩子们持续探索自然奥秘。学业帮扶将打造“线上+线下”长效机制,假期远程辅导、学期实地巩固。结合调研结果,为不同需求的孩子定制“成长礼包”,侧重心理陪伴和兴趣培养,融入红色精神传承。同时,团队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如企业捐赠物资、爱心人士结对帮扶、公益组织联动合作,汇聚力量照亮乡村孩子逐梦之路,助力他们跨越山海,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