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与青海,一局黄河中游,一扼江河源头,这份地理上的距离,从未隔断两地血脉深处的联结。2025年7月6日,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青根脉心相连,推普筑梦石榴红”实践团,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拉西瓦镇罗汉堂村,以普通话为桥开展交流活动。
实践开展前,学校召开了暑假“三下乡”启动仪式,团队做了充分准备明确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抓手,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还设计了“调研-教学-文化互动”三位一体的活动方案。7月6日,实践团到达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拉西瓦镇罗汉堂村,为小朋友以及牧民准备好小礼品,开启为期多日的活动。




抵达首日,团队便携带着问卷深入街巷村寨,开展“敲门行动”。叩开农家院门与老乡围坐炕头唠家常,遇上田间劳作的乡亲就在田埂上递上问卷。通过谈听真话观察记实情,一天内收集到的百份有效问卷,不仅记着字更沉浸着汗水。

上午,村委会办公室里暖意融融,“石榴红推普大讲堂”热闹开讲。藏族小朋友们排着队用带着高原气息的普通话大方介绍自己,稚嫩的声音里满是自豪。实践团队化身老师,带着孩子们诵读《诗经》里的经典篇章。答对诗句含义的小朋友接过团队提前准备的大礼包笑得合不拢嘴。击鼓传花的游戏更是让气氛沸腾,彩花传到谁手里就得用普通话背一首古诗,输了的小朋友也不气馁,跟着大家一起拍手学,在欢笑声里把标准发音记进了心里。

午后的阳光洒向草原,团队又走进牧民生活,跟着阿妈学割草指尖沾着青草的清香;帮着阿爸喂牛看牦牛甩着尾巴咀嚼草料,闲聊间普通话成了沟通的桥梁。在劳动的默契里让语言的种子悄悄发芽。




教室里长条木桌拼起简易赛场,“陕青同心”胜利朗读比赛再此开锣。实践队员率先登场,朗诵《诗经·秦风》顿挫的语调里藏着关中大地的沉雄。“最美诵读之星”评选环节,十岁的藏族女孩儿站在台前,小手攥着诗稿,用清亮的普通话朗诵。最热闹的是“我的家乡会说话环节”。孩子们凑在手机前,用普通话录下宣传语“大美青海欢迎你”,童声里混着高原的清风与黄土的质朴,录下的不仅是句子,更是两地孩子用共同语言编制的家乡情书。



推普成果展成了村里最热闹的文化盛宴。天刚蒙蒙亮,实践团成员踩着晨露支起展板,阳光一洒下来,整面墙都亮得晃眼。左侧展板像本翻不完的相册,孩子们攥着拼音卡片跟读的模样,睫毛上还沾着晨霜;牧民大叔握着笔学写“谢谢”的认真劲儿,笔记上的字歪歪扭扭,旁边却画着咧嘴笑的小羊;连最初羞赧地说“我不会”的大娘,也在照片里露出了大方的笑容,手里举着刚学会的“你好”手写卡。

“陕青根脉心相连,推普筑梦石榴红”这短短两行字,击中了实践团成员的心弦。它不仅道出了陕西与青海之间深厚的血脉渊源,更真切传递出共同的语言文字在凝聚人心、共筑梦想时蕴含的磅礴力量。
陕西与青海,山水或许迢遥,但深植于历史长河、交融于文化血脉、烙印于民族基因的亲近感,早已将两地紧紧系成“一家人”。这份“根脉”,正是连接两地人民心灵最自然的纽带,让跨越地域的人们,也能感受到那份“故土相连”的暖意与踏实。推广普通话,远非仅仅是沟通的桥梁,它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不同民族间理解与信任的大门。在多民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土地上,掌握共同的语言,才能真正实现无障碍的交流、深度的合作与共同的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