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服主页

青春陕服

Trade Union Office

陕服学子“三下乡”(52) | 剪艺青春·榆你同行之“在传统与科技中探寻文化根脉”

2025-07-24  点击:[]

2025年7月,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剪艺青春,与你同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陕西省榆林市,开启了一场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文化探索之旅。学子们先后探访多家特色博物馆,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受陕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队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榆林市的民歌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众多与陕北民歌相关的珍贵物品,泛黄的老唱片,各种各样的乐器以及陕北民歌乐谱手稿等。

在互动体验区,成员们带上耳机兴致勃勃地试听了经典民歌片段,通过简单的打击乐器参与节奏互动。特别是运用VR/AR技术,重现了古老歌圩场景,让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可触可感,引发了同学们的阵阵惊叹与浓厚兴趣。

博物馆不仅展示了民歌的“形”与“声”,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魂”。在“深入的文化内涵挖掘”展区,通过“劳动号子”、“情歌”、“史诗”、“仪式音乐”等主题策展,实践团系统了解到民歌不仅仅是娱乐,更是记录历史、传递知识、凝聚社群、表达信仰的重要载体,深刻体会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了算盘博物馆。展厅内,各式各样的算盘阵列式摆放着,从长逾两米的商号大算盘,到小巧玲珑可藏于袖中的迷你算盘,每一款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再往展厅深处走去,更多材质各异的算盘让队员们大开眼界,算珠的材质丰富多样,算盘的装饰极为奢华,采用了鎏金、珐琅工艺等,将原本用于计算的工具打造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传统工艺体验区,队员们体验了漆扇的制作。不同的手法,不同的颜色绘出了不同的扇面。

数字技术区提供了古今对话的趣味平台:手指在电子触屏上滑动虚拟算珠进行运算,古老的计算智慧以现代科技方式重现。而馆内最具创意的设计莫过于一处透明玻璃楼梯:当队员们拾级而上,脚下和四周空间被成千上万颗大小的算珠紧密环绕,仿佛步入一个由数字与历史编织的奇幻空间,每一步都踏在“珠算宇宙”的中心。

7月11日,实践团队来到了陕北民俗博物馆。博物馆按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时序布置,完整还原了陕北农民的生活场景,让队员们全方位地了解陕北农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在农耕文化区,曲辕犁、耧车、连枷、磨盘等完整的传统农具组合整齐摆放着。队员们听着讲解员的解说,一边对比着南北农耕的差异,加深了对陕北农耕文化的理解。

“衣食住行”展区,土炕、灶台、织布机构成的农家院落场景尤为逼真。从节日庆典到日常礼仪,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陕北独特的民俗文化。通过这次参观,队员们深深感受到了陕北民俗文化的魅力,也增强了自身的文化自信。

7月11日下午,实践团队的脚步来到了宋夏历史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巧妙地融合了北宋官式建筑的歇山顶与西夏佛塔的收分造型,墙面浮雕更是将宋代缠枝纹与西夏卷草纹完美结合。

步入展厅,队员们沿着“榷场贸易”“宗教互鉴”“军事对峙”三条脉络开始参观。轻触屏幕上的“西夏文活字”,就能看到对应的汉字翻译及使用场景;滑动“宋夏疆域图”,则能动态演示两国边界的变迁。展柜中,一组宋夏货币对比陈列格外引人注目。北宋的“崇宁通宝”字迹娟秀,透着文人气息;西夏的“福圣宝钱”则带着游牧民族的粗犷风格。

夕阳西下时,队员们在博物馆庭院中驻足。光影穿过建筑的镂空雕花,在地面投射出宋夏纹样交织的图案,美轮美奂。

7月13日,实践团队来到了府谷县荣河博物馆。荣河博物馆以黄河文化、府谷历史为主线,收藏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各类文物2000余件。

78E09

当队员们步入博物馆中央展厅时,一阵悠扬的古乐声响起,一名舞者身着仿古服饰翩然登场。这是荣河博物馆的特色项目“文物活化舞蹈展演”。舞者以馆藏文物为灵感,用柔美的舞姿演绎着汉代陶俑的庄重、唐代丝绸的飘逸,甚至将青铜器上的纹饰化为动态的肢体语言。博物馆与当地艺术团体合作,定期推出此类表演,既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又让历史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贴近年轻人。

2AE09

在展厅中,队员们依次参观了青铜器、陶俑、石刻、床铺等珍贵文物。其中,汉代画像石和唐宋瓷器尤为引人注目。通过讲解员的细致解说,队员们不仅了解了这些文物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更感受到了府谷作为黄河沿岸古城的深厚底蕴。

此次榆林之行,实践团队在各个博物馆中都收获满满,每一站都深化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保护、传承与创新文化遗产的责任,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他们纷纷表示,此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情感的触动和创作的激情,必将把这份深厚的文化滋养融入未来的设计之路,用青春的“剪艺”剪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