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松翠柏间,延安古城镌刻着烽火岁月的印记;
黄土高坡上,革命火种点燃了救亡图存的希望。
时代的号角穿越时空,奋斗的足迹从未停歇。
“向延安看!”
“三下乡”不是简单的走走看看,而是要把课堂搬到田野,把初心刻进实践。团队所有成员详细拆解了活动日程:从红色旧址研学,到田间地头助农,再到走访老党员,每一项安排都紧扣“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队员们眼神坚定,纷纷表态将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光彩。

解码红色密码:在历史深处汲取力量
01.保安旧址里的初心回响
黄土崖壁上的古老窑洞,藏着岁月沉淀的革命记忆。实践队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安革命旧址,泛黄的文件、简陋的油灯、斑驳的作战地图,静静诉说着革命先辈在此运筹帷幄、艰苦奋斗的过往。队员们在陈列馆内驻足良久,从一件件文物中拼凑出那段烽火岁月的轮廓。

庭院中,队员们列队肃立,手持队旗庄严宣誓:“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时代华章!”誓言声响彻窑洞间,仿佛与先辈的理想信念隔空共鸣。“革命胜利从不是偶然,是先辈用热血换来的。”队员石同学感慨道,“我们要做红色精神的‘传火者’”。

02.长征路上的精神接力
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溯源,终抵这片承载着历史温度的黄土高原。每一处窑洞的凿痕、每一道沟壑的褶皱,都记录着长征路上的艰辛与坚韧。队员们轻抚崖壁上的弹痕,仿佛能触摸到当年红军战士御寒的体温;驻足于红军曾栖息的窑洞前,仿佛能听见深夜里谋划战略的低语。
“长征不仅是距离的跨越,更是精神的淬炼。”队长冯同学在分享中说,“如今我们的‘长征路’,是用知识与奋斗助力乡村振兴。”此次研学让队员们深刻领悟:长征精神从未过时,它是攻坚克难的底气,更是指引方向的灯塔。
03.陵园里的青春誓言
刘志丹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纪念碑巍峨矗立。队员们手捧白花,缓步走向纪念碑,深深鞠躬——这一躬,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更是对“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致敬。
陈列馆内,刘志丹将军“生而益民,死而谢民”的事迹令人动容。从少年立志到投身革命,从创建陕北根据地到血洒疆场,他的生命轨迹与人民的幸福紧紧相连。“他用一生践行了‘为理想奋斗’的誓言。”队员张同学红着眼眶说,“我们这代青年,更要把爱国情化作实干劲。”
04.红军大学的热血传承
实践队走进红军大学旧址。这间诞生于1936年的“抗大前身”,曾见证无数热血青年在油灯下钻研军事、在土炕上畅谈救国。简陋的石板黑板、泛黄的油印教材、磨损的步枪模型,诉说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当年青年为抗日救亡抛头颅,如今我们要为乡村振兴洒汗水。”在旧址庭院的分享会上,队员们围坐畅谈。大家一致认为,红军大学的“热血基因”,正是当代青年应传承的精神内核——把理想信念融入具体实践,让青春在为国为民中闪光。




青耘助农实践:用实干书写乡村答卷
01.老党员家中的“精神党课”
“这双手,曾扛过枪、种过地,如今还能为村里的事搭把手。”在老党员冯爷爷家,队员们围坐听他讲述峥嵘岁月。墙上的旧照片里,年轻的冯爷爷身着军装;掌心的老茧上,还留着修水渠、种梯田的印记。
队员们为老人送上米、面、牛奶等生活物资,帮着打扫院子、晒玉米。“你们来,比送啥都强。”张爷爷笑着说。这场“走访+服务”的活动,让队员们在听故事中悟初心,在办实事中传温情——红色精神,正因这样的“接力”而生生不息。


青藤缠绕的大棚里,藏着最生动的“劳动教育课”。队员们身着红马甲,穿梭在瓜苗间:有的蹲身拔除杂草,有的俯身记录生长数据,有的向农户请教授粉技巧。沾满泥土的裤脚、额头滚落的汗珠,成了最鲜活的“实践勋章”。
“以前觉得‘谁知盘中餐’是句诗,现在才懂是实打实的辛苦。”队员赵同学擦着汗说。此次劳作不仅让大家体会到“耕耘不易”,更启发了思考:如何用服装设计专业的审美,帮农户设计农产品包装?如何用新媒体知识,为本地瓜果拓宽销路?
02.葵田与河畔的“青春调研”
万亩葵田随风起伏,队员们的身影穿梭其间。他们手持记录本,仔细观察葵苗株距、叶片状态,将课堂上学的“植物生理学”知识与田间实际对照;走出葵田,又沿着河岸考察生态:测量水质pH值、记录鸟类栖息情况、调研水土保持措施。
“乡村振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队员们结合专业提出建议:在葵田周边种植固土植物,既能防沙,又能打造“葵+草”生态景观;利用短视频记录河畔生态,助力乡村旅游宣传。这份“青春提案”,正让专业所学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
03.牛场里的“养殖新解”
“牛舍通风角度要比课本里讲的多5度,咱这黄土高原风大。”在当地牛场,养殖户的经验之谈让队员们豁然开朗。队员们跟着养殖员学习:观察牛只采食规律、记录饲料配比、查看疫病防控台账,把“畜牧养殖学”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技能。
“现代化养殖不是照搬公式,得接地气。”队员们意识到,乡村振兴需要的是“懂技术、肯扎根”的青年。他们计划后续整理养殖手册,用通俗语言解读科学方法,帮农户解决实际难题。




结语:让青春在红土与绿野间绽放
从红色旧址的精神洗礼,到田间地头的实干服务,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行动诠释担当。红色基因的传承,在誓言中、在故事里、在与老党员的握手间;乡村振兴的实践,在大棚的青藤上、在葵田的泥土里、在牛场的调研本中。
正如队员们所说:“三下乡不是终点,而是我们与乡村‘共成长’的起点。”未来,这支队伍将带着红色精神的火种、带着实践淬炼的本领,继续书写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