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怀揣着热忱与担当,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的“三下乡”大学生实践团队踏入了礼泉特殊教育学院的大门。这里,是特殊儿童的温暖港湾,每一个孩子都带着独特的光芒,却也面临着成长的挑战,有的在理解世界时需要更久的耐心,有的用重复的动作表达内心的波澜,有的尚未学会用完整语言诉说需求。但当他们仰起头露出笑容,那份对陪伴的渴望,让团队更坚定了用真诚与耐心守护这份纯粹的决心。

课堂上,实践团队和孩子们互动,目光追随着每个孩子的动作。面对肢体不协调的孩子,他们会轻轻握住小手,引导着完成抬手、弯腰的指令;遇到发力困难的孩子,便用掌心托住他们的膝盖,陪着反复练习蹲起。汗水浸湿了志愿者的衣角,却挡不住他们耐心的微笑。


课堂涂鸦活动里,社会实践团队们围坐成圈,陪着孩子们用彩笔涂抹想象。有孩子总把颜色涂出轮廓,团队成员便握着他的手,顺着线条慢慢画;有的偏爱重复画圆圈,大家就跟着添上眼睛,变成小动物。一个孩子把团队成员的手按在纸上,一起拓出掌印,再涂成彩虹色。这些歪歪扭扭的画,是他们最直接的表达——无需规则,不用言语,只需一点陪伴,就能让斑斓的心意在纸上绽放。



课堂上,非洲鼓的节奏像一串跳跃的光。志愿者握着孩子的手,一起拍击鼓面:对肢体不协调的孩子,便先让他们感受鼓面的震动;对发力不稳的,就用掌心贴着他们的手背,轻重交替地示范。咚咚的鼓声里,有孩子突然跟着节奏摇晃身体,有孩子用鼓点回应志愿者的拍子,那些不成调的敲击,是最真诚的对话。


课余时间,团队成员们用生动的演示,教孩子们应对烫伤的办法。结合简单的口诀帮他们记忆。遇到反应慢的孩子,就放慢节奏重复演示,用鼓励的眼神等待他们理解。那些带着温度的互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在悄悄告诉孩子们:遇到小意外不可怕,学会保护自己,就是成长的小勇气。


实践团队与孩子们共赴公园。阳光洒在草坪上,他们追着泡泡笑,捡着树叶咿呀分享,触摸花瓣时眼神温柔。队员们牵起孩子们友的小手,陪他们听鸟鸣、看云飘,用耐心守护每一份好奇。



在礼泉特殊教育学院数十天的日子里,实践团队收获的远不止付出的满足。孩子们的坚强、乐观与纯真,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挑战,他们从不抱怨,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热爱。这份纯粹的力量,让队员们学会了珍惜、懂得了担当。
此次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温暖仍在延续。实践团队将继续关注佳美孩子们的成长,也希望更多人加入,用爱守护,让每个特殊的孩子都能在温暖中绽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