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三下乡”社会实践精神,积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急救π计划小分队,化身“生命守护先锋”,于2025年6月底至7月中旬,在西安、咸阳两地的社区、广场、公园等十多个点位,展开了一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守护生命,‘救’在身边”急救知识普及专项行动。小队成员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将关乎生命的急救技能送到群众身边,用实际行动为提升社会急救能力贡献青春力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活动伊始,小队全体成员深知肩负的责任,于6月28日至29日,全员参加了由西安市红十字会在西安普瑞眼科医院(碑林区)举办的心肺复苏(CPR+AED)专业认证培训。在专业导师的严格指导下,队员们系统学习了心脏骤停的识别、高质量CPR的操作流程、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等核心急救技能。通过理论学习、模型实操和严格考核,队员们不仅掌握了“救命”的硬核技术,更深刻理解了“黄金四分钟”对于挽救生命的关键意义,为后续深入基层开展科普服务奠定了坚实可靠的专业基础。


带着学成的技能和满腔热忱,急救小分队在7月初迅速投身社区服务一线:
7月4日至5日,秦都区西安绿城和庐社区:小队联合西安市红十字会资深专业救护员,共同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应急救护公益培训与科普活动。队员们不再是单纯的学员,而是成为助教和科普员,协助专业导师,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解、规范的技能演示,手把手指导社区物业人员及居民学习心肺复苏、AED的使用、成人儿童气道异物梗阻、基础救护体位等基础急救方法。居民们踊跃参与,现场互动热烈,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面对突发意外的自救互救意识和初步处置能力。




7月5日,西安高新区细柳街道尚锦社区乡愁文化广场:小分队马不停蹄,携手西安市红十字应急救护服务中心,积极融入陕西日报社主办的“服务群众同心同行”大型进社区活动。在充满烟火气的便民大集上,急救小分队的摊位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队员向络绎不绝的居民发放急救知识手册,讲解常见急症的家庭处理要点,将专业的急救知识融入社区日常生活场景,让“人人学急救”的理念在居民心中悄然生根。




为突破场地限制,扩大宣传覆盖面,让急救知识更“接地气”,小分队创新性地采用了“急救知识摆摊”的灵活形式:
7月6日至7日,莲湖区太奥广场:队员们精心布置起“急救知识小课堂”。专业的模拟训练设备(如CPR模拟人、AED训练机、气道异物梗阻急救训练模拟器等)吸引了大量逛商场的市民驻足围观。队员们化身“摊位主”,热情讲解、耐心示范,邀请市民进行模拟操作,将原本严肃的急救技能学习变得直观、有趣、易上手。



7月8日至9日,长安区长安广场:急救“摊位”再次热闹开张。队员们顶着炎炎夏日,利用广场人流密集的优势,重点普及了心肺复苏的方法、气道异物梗阻(海姆立克急救法)、中暑等夏季高发意外的应对措施。市民们纷纷上前咨询、体验,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实用的自救互救技能,真正让急救知识走进了城市的“烟火气”。




7月10日至14日,急救普及行动的“热度”从西安延伸至咸阳。小分队成员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在咸阳的古渡廊桥、咸阳奥体中心、统一广场、河堤路城市运动公园及吾悦广场等五个标志性人员密集地点,连续五天、多点位同步组织开展了形式活泼的“急救知识科普问答与问卷调查”活动。




活动内容更加聚焦生活实际:精心设计了涵盖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烫烧伤紧急处理、中暑识别与急救、癫痫发作应对等多个常见紧急场景的知识问答。
通过有奖问答、情景模拟、问卷调查等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市民的参与热情。队员们不仅传播知识,更通过问卷精准收集了群众对急救知识的需求点和薄弱环节,为未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咸阳市民的积极反馈和认真学习的态度,让队员们倍感振奋。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育学院急救π计划小分队此次贯穿暑期的“守护生命,‘救’在身边”系列实践活动,不仅是陕服学子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次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的探索。队员们充分发挥教育专业优势,积极链接西安市红十字会、西安市红十字应急救护服务中心等专业力量,架起了高校智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用扎实的行动,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深植于所到之处的群众心中,努力筑牢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从理论学习到技能掌握,从社区服务到创新“摆摊”,从西安到咸阳,急救小分队的足迹丈量着责任与担当。以真诚的微笑、专业的素养和无私的奉献,展现陕服青年心系社会、勇于担当、服务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为提升社会整体应急救护能力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用行动证明,青春的力量,正在为守护万家平安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