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服主页

青春陕服

Trade Union Office

陕服学子“三下乡”(五十三)| 赓续非遗文化,绘就青春梦想

2024-08-27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以实际行动帮扶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8月8日——8月14日,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商洛山阳县中村镇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调研、访谈非遗传承人物、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了为期7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一、实地调研,探寻非遗魅力

实践团队穿梭于中村镇的古老街巷,对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研。他们走进社火服装道具陈设间,亲眼见证了社火服装与道具制作技艺的精湛与独特,与非遗传承人们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讲述社火背后的故事与传承的艰辛。通过镜头与笔记,团队成员们将这份珍贵的记忆一一记录,力求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到中村社火芯子的高、巧、奇、玄

二、访谈传承,共话文化未来

“每一件演出服,都是我对社火的热爱与向往;每一次制作道具,都是我对祖先智慧的致敬。”一位社火传承人在访谈中深情地说。实践团队通过深度访谈,不仅了解了非遗技艺的精湛之处,更深刻感受到了传承人们对于文化的坚守与热爱。他们共同探讨了社火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之道,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想法与建议,为非遗社火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三、空心面韵,非遗传承

一把挂面一碗乡愁。实践团队队员有幸参观中村镇手工挂面非遗传承基地该基地也被授予“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走进基地听老师傅讲解空心挂面的制作要点,了解到空心挂面有15道工序,一架挂面从和面开始,需要经过揉面、盘条、上杆、分扦、拉长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过程反复复杂。

“挂面不调盐,有言可在先”“和面面,要用心,盐和水,得调匀”走着走着老师傅哼起了歌谣。据了解目前空心挂面的传承和销路一直是个大难题,我们实践团队队员积极建言献策,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助力非遗振兴的青春力量。

经过本次深入走访与调查,队员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并深刻理解了青年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责任和担当。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为了挽救那些濒临消失的艺术形式,更是为了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有当更多的人认识到非遗的价值,并投身于其中,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得以延续,焕发出新的活力。